我心中的孝
发布日期:2017-04-21 00:00
浏览次数: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处事的根基。孝,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孝顺父母是孝、尊敬长辈是孝,恰当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是孝,夫妻和睦相处更是孝;同时,在单位团结同事、尊重领导同样是孝的表现。
尽孝是一种报恩。作为80后,改革开放让我们在没有战争和饥饿的稳定环境中长大,计划生育让我们成为整个家庭的掌上明珠,从小我们就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甚至挥霍着父母的爱。就我个人来说,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甚至还埋怨没有给予更好的物质条件,幻想着如果我也成为“富二代”该多好。但是现在,即将为人父母的我,逐渐体会到了父母的那份艰辛和责任。忘不了我备战高考的时候,父亲每天下班后骑十几里路到县城陪我学习,早上披星戴月骑十几里路回乡镇上班,300多个日夜无怨无悔;忘不了每次我出远门,母亲都给我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让我始终记得家的味道,父母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资助我们娶妻生子,这是多大的恩德。中国人讲究因果报应,所以我们要报恩、要尽孝。
在单位中处领导对我谆谆教导、让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同事帮我查缺补漏、让我加快了成长的步伐。记得在船闸建设遇到难题时,杨处长鼓励我树立信心、想方设法解决拦路虎;记得在拿出一个个方案、稿件时,董书记、于处长不厌其烦、逐字逐句地帮我修改完善,让我受益终身;还记得各位科长和同事们,在我遇到困难时,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让我学到了经验完成了任务。这些指导、帮助,同样是莫大的恩情,是我需要尽心尽力报答的,是我需要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本职工作才能回报的。 尽孝是一种榜样。当我们去孝敬老人的时候,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而然地也会跟着去做。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会逐渐老去,如果我们希望晚年的时候,儿孙承欢漆下,那么今天我们就应该在父母跟前尽孝,让父母心安、幸福,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样,在单位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你对工作、对事业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人,所以作为普通一员,不要埋怨、不要发牢骚,从自身做起、干好本职工作,就能给大家带来正能量,就会让自己更有亲和力。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许下过这样的愿望:等我有时间了,我会带父母旅游;等我有钱了,我会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等我长大了,我要扛起家庭的重担。可是,我错了,我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忘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懊悔!其实年迈的父母并不是要我为他们付出多少,只要我常回家看看,就是对他们心灵的慰藉。 孝不是只会给父母买吃的、喝的、穿的,更不是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拿着钱到医院给父母“换命”,践行孝道,首先要学会养父母之身,也就是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比如季节更替时提前为父母准备好衣服;其次学会养父母之心,也就是让父母放心、欢心。在工作生活中独立,摒弃依赖心理,只有知道子女长大了,有责任感了,能独当一面了,父母才会放心。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做子女的一定不要去做,不给父母添堵,不让父母生气,努力实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父母才会欢心。最后是养父母之志,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志向,作为孩子要努力去实现父母未完成的心愿。同时还要注意父母年龄大了,容易患得患失,担忧子女。此时要劝老人学会放下,让他们明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忙断肠。 今天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独立及创新精神,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这批孩子进入社会后,就表现为既要美国式的公司福利,又要中国式的铁饭碗,却没有美国员工的自律和中国传统的忠诚。当我们真正潜下心去学习和传播以孝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时,就会发现整个人不会像之前那么浮躁,看问题也会站在不一样的高度和角度去审视,心灵变得宁静,生活变得和谐,工作也有了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