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清晨7时许,一声嘹亮的汽笛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列长达1.5公里、总重超万吨的火车仿佛一条“钢铁巨龙”,满载煤炭缓缓驶入泰安东平陆港站,泰安港正式成为全省第三个能够接驳万吨大列的内陆港,我市开启物流运输新篇章。
据了解,该列车共有106节车厢,每节车厢装载能力80吨,总装载能力8400多吨,加上列车自重,总重超万吨,这样的巨无霸被称作万吨大列。该趟列车自山西冯家川站发出,经瓦日铁路行驶约20小时到达东平,进站后,装卸转运工作随即开展。
兖矿泰安港物流园的智能调度大屏上,实时显示着装卸进程。“无人机群以厘米级精度巡航测温,翻车机12次/小时的节奏比钟摆更精准,煤炭在这里完成热值分析、自动化配比,通过3.2公里封闭式输煤廊道直抵货船。”兖矿东平陆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俊岩说,借助兖矿物流园“双翻卸煤-智能转运-自动装船”全流程高效装卸模式,用时8小时就能完成卸煤、配比、装船等工序,货船将通过大清河航道进入京杭运河运往江苏、安徽等地。
作为现代重载运输的标杆,万吨大列能够显著提升物流时效,实现时间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层突破。“相比传统的小列,万吨大列卸车效率能提升30%以上。”王俊岩说,以这次运输为例,原来从山西运送这些煤炭至少需要两列车,行车装卸时间至少需要60个小时,万吨大列使得运输频次和时间成本都大幅减少,“配合我们园区千吨级泊位、200万吨静态储备仓和3200万吨年吞吐能力,现在我们单日接卸能力可以达到5万吨以上,预计每年可为区域经济创造物流增值效益约5亿元。”
万吨大列的接卸是一项“技术活”,需要硬实力与软规范的双重保障。泰安港是全国少有的“瓦日铁路+京杭运河”交汇枢纽,具有多式联运网络、基础设施完善、航道升级等特点,逐渐成为“西煤东调、北煤南运、南货北上”的战略通道。我市依托泰安港的区位优势,持续优化航道与港口衔接,对物流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与引导。市交通运输局港航铁路机场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于晓鹏说:“我们升级2000吨级航道,对19座航标、22个浮标实施物联网改造,提供全天候通航保障,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政策落地,帮助企业降低单吨煤炭运输成本15%-20%,年可节约物流成本超6亿元。”同时,东平县也将泰安港发展纳入战略规划,加大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东平县立足水运优势,确立了‘大港航、大物流、大产业’发展战略,助力构建公铁水联运交通体系。”东平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米厚章说。
万吨大列成功接卸,是我市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的关键一步。随着港口枢纽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将实现枢纽能级、经济动能、战略地位、绿色示范的四重跃升,在降本增效方面释放出巨大动能。